4月23日是第二十五個“世界讀書日”。在全民崇尚書香的氛圍下,讓孩子多讀書、讀好書,已經成為多數家長的共識。但是,對于孩子該不該讀“閑書”,家長們一直有不同的聲音。其實,讀書最好不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。有較多自由閱讀的孩子,其語文素養是不會差的。而且,其讀書越多,鑒賞力也會越強。
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第一小學學生正在圖書室閱讀。 中新社發 華文武/攝
■ 中國婦女報·中國婦女網記者 陳若葵
在全民閱讀的氛圍下,讓孩子多讀書、讀好書,已經成為多數家長的共識。但更多的父母把孩子閱讀的范圍鎖定在經典、名著之內,如果他們閱讀漫畫書、青春文學、網絡小說、科幻小說,以及哲學、經濟等自己選擇、和考試目標聯系不緊密的書。即所謂的“閑書”,部分家長則免不了擔心這些與學習無關的書會拉低孩子的成績,甚至會嚴令禁止,畢竟孩子要學的內容太多,而時間有限。
孩子讀“閑書”真的會影響成績嗎?家長該不該阻止?如何處理孩子學習和看“閑書”的關系?
看“閑書”是浪費時間嗎
林歡是北京市海淀區一所示范校讀高三學生,雖然即將參加高考,但她每天仍舊延續多年來讀“閑書”的習慣?!艾F在每天的作業、練習比較多,閱讀的時間就少了,大約每天一個小時左右吧?!绷謿g告訴中國婦女報·中國婦女網記者。從周一到周五,每天中午她會去學校的圖書館看書,并保留摘抄的習慣。
林歡喜歡文學和音樂,但讀的書比較雜,除了《約翰·克里斯多夫》《簡·愛》《瓦爾登湖》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《四世同堂》《狼圖騰》《活著》等文學作品,也喜歡讀《論語》《道德經》等傳統經典,讀惠特曼和泰戈爾的詩、英文版的《哈利·波特》,讀《時間簡史:從大爆炸到黑洞》《三體全集》,以及《人性的弱點》等心理學方面的書;也讀過《明朝那些事》一類的穿越小說,但興趣不大。林歡說:“讀‘閑書’能幫助我放松緊繃的神經,而且看的書多了,在學習上也能觸類旁通,感覺效率反而比較高?!?/p>
林歡說自己比較幸運,因為學習成績“還可以”,而且父母也喜歡讀書,所以,自己讀“閑書”的時間每天只要不超過兩個小時,父母一般不會干涉。
據林歡介紹,班上及學校里的許多同學家長都限制他們讀“閑書”,理由是這些書與學習無關,耽誤時間。這些同學則各有各的招兒,比如偷偷摸摸地擺本教輔在面上作掩護、去衛生間里看,或者熄燈以后躲在被子里看。
高二學生家長洪女士對記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:女兒初二以前,我不限制她看課外書,但從初三到高中,我規定她每天只能讀一個小時的課外書,而且建議選擇和學習沾點邊的書籍,比如歷史類、科普類的,以及語文書中涉及的文學作品的原著?!拔蚁拗婆畠嚎囱郧樾≌f,感覺純屬浪費時間?!?/p>
有讀書的自由才有閱讀的興趣
在孩子讀什么書這個問題上,家長有自己的標準:比如老師開出的書單、經久不衰的中外名著等,但孩子喜歡的、想讀的有些并不在其中之列,他們的關注點和老師家長并不同步。如果家長堅持己見,把閱讀“神圣化”“莊嚴化”,孩子即便硬著頭皮讀,也未必能讀進去,效果不一定好。
相比“讀什么”,孩子是否喜歡“讀”顯得更重要。對于中小學生來說,閱讀的出發點主要是滿足自己的興趣,帶有“娛樂”的成分,他們渴望讀自己喜歡的書,而不一定是被指定的書。孩子能隨心所欲讀“閑書”,無異于在浩瀚的書海之中遨游,他們在閱讀中發現愛讀的書籍,這是激發孩子閱讀興趣的好方法。從這個角度考慮,“閑書”不“閑”。
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、“部編本”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也認為,只有允許讀“閑書”,有讀書的“自由”,才有閱讀的興趣。高考和中考對學生來說都是大事,“為考試而讀書”是應該的,但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,可以讓孩子的愛好與潛力得到更好的發展。
只要一個孩子愛閱讀,他遲早會讀那些有價值的、經典的書;反之,如果不喜歡閱讀,有價值的、經典的書他很可能永遠都不會去讀。讀書是一種終生的學習能力,家長給孩子創造自由的閱讀氛圍,把孩子引領上閱讀之路、養成很好的閱讀習慣,他們自然會主動地去找書、讀書。
我們不妨把中小學生在課堂讀書、讀與考試相關的書看作是“一日三餐”,那么,讀有價值的“閑書”就如同吃健康的“零食”,是孩子精神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。家長應該淡化閱讀的目標要求,允許孩子拿出一些時間自由讀“閑書”,進而使之熱愛讀書、把讀書作為終身習慣和生活方式,而不僅僅是學習方式。
讀“閑書”的孩子不吃虧
我們不難發現,平時喜歡讀“閑書”的孩子,不僅知識面廣,通常思維也比較活躍。面對中高考語文及其他學科試卷題目閱讀量越來越大的現狀,他們更容易適應。以高考語文為例,2017年到2019年,整張試卷所有題目的閱讀總量逐年增加,如果閱讀水平沒有提升,根本無法看完試卷。除了量的變化,閱讀的面也有所拓展,很多命題材料都來自課本之外,涉及面相當廣,除了文學類閱讀,還增加了論述類和實用類閱讀,如有些選自專業性較強的論文,包括政治、經濟、歷史、哲學、科學和新科技等等,給人印象是——學過的都沒有考,考的都是沒有學過的。
對此,溫儒敏教授表示,“‘沒有讀過’不等于‘沒有學過’,高考考的是閱讀能力的遷移、方法的運用。重點是考能力,考思維,考綜合分析、檢索和審美,等等?!?/p>
僅從升學的角度考慮,今天的孩子不讀“閑書”,只讀文學經典,顯然也不容易應考,而那些在閱讀方面喜歡“雜食”的孩子,更能如魚得水、取得好成績。從長遠來看,不少只讀教材教輔、瘋狂“刷題”的孩子,即便在高考中成績驕人,進入名校,其“讀書少”的弱項也會制約他們的學業發展。
如何引導孩子讀“閑書”
■ 小塵
一個家庭的閱讀品質,基本反映了父母的教養及文化層次,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孩子未來面對挑戰的能力。
家長和孩子一起讀“閑書”
在督促孩子讀完老師指定的必讀書目之外,家長可以提供一個閱讀的范圍,讓孩子在其中自由選擇,比如,他可以選“馬小跳系列”“皮皮魯系列”,也可以選楊紅櫻的童話;可以《窗邊的小豆豆》《長襪子皮皮》,也可以選《哈利·波特》;可以選《昆蟲記》《恐龍未解之謎》,也可以選《流浪地球》……不帶強制性。同時,對孩子讀的這些“閑書”,家長給予關注,適當讀一些,你才能就這些“閑書”和孩子對話,把自己的觀點滲透在親子“聊書”之中,實現不露痕跡的引導。如此,家庭的閱讀氛圍濃了,孩子更容易保持長久的閱讀熱情,主動找書看。
從好看入手讓孩子“上鉤”
孩子能自覺閱讀,主要出于對某本書或某個領域的興趣,或者是純粹的休閑娛樂、放松身心。如何將孩子的興趣與家長的預期之間架起一座橋,讓孩子能愉悅地閱讀有品位的“閑書”,考驗的是家長的智慧。
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讀點歷史、科學等方面的書,無奈孩子就是不喜歡。其實,可以從引導孩子讀武俠小說,讀《明朝那些事兒》《隋朝很有趣》等戲說、穿越小說入手,讓孩子感覺這些書好看,漸漸地對歷史產生興趣;希望孩子讀科學類書籍的家長,不妨先從科普、科幻類書籍入手,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有了家長的這些鋪墊和引領,孩子對讀正史、對科學或許就不那么排除了,其在這方面的閱讀就容易深入下去。
讓閱讀更純粹
閱讀就是閱讀,朗讀、默讀都可以,除此之外不必被賦予其他內容或限定,比如寫讀后感、從中選出多少條好詞好句好段落、一周之內讀完幾本書等,這些任務讓孩子感覺讀起來很累,失去了享受閱讀的意義,自然會減損閱讀本身的樂趣。當然,如果孩子被書中的好詞好句好段落所感染、打動,心甘情愿地摘抄或者背誦,則是另外一回事。
讀“閑書”,最好不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功利的色彩。其實,有較多自由閱讀的孩子,其語文素養是不會差的。而且,其讀書越多,鑒賞力也會越強。梁曉聲說,人和好書之間一定有緣分,一個多讀書的人,只要他讀書三年以上,眼睛掃過書架時就會把對他最有價值的那本書找出來。